一提起“疝氣”
有的人會非常熟悉
因為不少人小時候
就接受過治療疝氣的手術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
對疝氣十分陌生
甚至會把它誤認為是腫瘤包塊
整日憂心忡忡
疝氣是腫瘤嗎?寶寶長了疝氣怎么辦?
別急,關于疝氣
小兒外科專家就
最常見的腹股溝斜疝解答
什么是腹股溝斜疝?
通俗來講,就是肚子里的器官通過大腿根部的缺損、破孔向外突出,形成腫塊。
腹股溝疝分為直疝氣和斜疝。
小兒主要為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男孩與女孩發病率大約為10:1,這一疾病雖然“重男輕女”,但女寶寶的家長也不能大意。
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其主要病因是: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沒有及時閉合。加上患兒腹部用力過度,比如運動一天后,當咳嗽、哭鬧等腹腔壓力增高時,腹腔內的臟器(小腸、網膜、女孩卵巢等)會經過這個“洞洞”突出腹股溝管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包塊。
可復性疝氣
通常在小孩哭鬧、劇烈運動、大便干結用力排便(即腹壓增加)時,腹股溝處腫物出現或增大,有些寶寶站立時也可出現,腫物有時會延伸至陰囊或陰唇部位;
在平躺、腹壓減低或用手按壓時腫塊變軟或還納腹腔,患兒咳嗽或腹部用力時手指觸摸皮下環內有沖擊感,手指壓迫內環口,腫物不再出現,手指離開皮下環時腫物又復出現。
嵌頓疝
就是陰囊區或陰唇部位腫塊突出后無法還納腹腔。
一旦疝內容物發生嵌頓就會出現腹痛加劇,哭鬧不止,繼而出現嘔吐、腹脹、排便不暢等腸梗阻癥狀。
體格檢查在腹股溝或陰囊內可見橢圓形腫物,質地硬,觸痛明顯,嵌頓時間久者皮膚可見紅腫。
疝一旦嵌頓,自行回納的機會較少,如不及時處理,可進一步發展為絞窄疝,即嵌頓物缺血壞死。
小兒腹股溝斜疝需要手術嗎?
根據目前相關指南建議,腹股溝斜疝6月以內未嵌頓者可先保守治療,6個月后疝環自行閉合機會很少,擇期手術建議6個月后即可進行。
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專家建議小兒腹股溝疝診斷明確就應當盡早手術治療,國內治療原則同樣如此。
但是對于嵌頓疝建議盡早急診手術,因為疝內容物長時間未還納可出現疝內容物缺血壞死,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對于女性患兒突出的有一部分是輸卵管及卵巢,并且女孩的疝氣容易發生嵌頓。
小兒外科專家提醒:
絕大多數疝氣都要手術治療,自己愈合的概率非常小,所以千萬不能盲目“等待自己長好”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期,手術是治療疝氣的正確選擇。相反如果遲遲不做手術,疝內容物經常出現卡壓精索,可能會影響睪丸的發育,進而影響到生育功能。
小兒腹股溝斜疝需常見問題簡答
Q:腹股溝“鼓包”偶爾出現,平躺后又消失了,是不是不用手術?
A:NO!平躺后消失僅是疝內容物還納了,但未閉合的疝囊還在。因此,只能通過手術根治。
Q:女孩也會得疝氣?
A:YES!是的。前面講到這一疾病“重男輕女”,女孩疝氣約為男孩的十分之一。男孩突出的多為腸管,而女孩突出的有一部分是輸卵管及卵巢,并且女孩的疝氣容易發生嵌頓。所以,女孩如果出現相關癥狀也要引起重視!
Q:若疝氣不手術有沒有什么危害呢?
A:大部分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太小不想手術,一拖再拖,隨著小孩年齡增大,活動量也增加,斜疝可反復突出,甚至容易嵌頓導致的不適,使得孩子不敢劇烈活動。對于男童來說,反復突出的腹股溝斜疝可出現疝內容物反復卡壓精索組織,會影響睪丸的發育,從而影響生育功能。
Q:腹股溝斜疝的手術方式有哪些?
A:有傳統開刀疝囊高位結扎術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微創)。
Q:我小孩還小,腹股溝斜疝可以不做手術嗎?
A:手術是唯一治療腹股溝斜疝的方式,但發生嵌頓后手法復位可以暫時緩解病情。
Q:腹股溝斜疝何時手術?
A:腹股溝斜疝6月以后閉合機會很少,擇期手術建議6個月后即可進行。嵌頓疝不能還納應急診手術,無年齡限制;早產兒及3月內嬰兒反復嵌頓者應盡早手術。
Q:腹股溝斜疝手術時間多久?
A:單側疝10分鐘左右,雙側疝15分鐘以內。手術過程短,康復快。術前一周不要感冒。術后三月內注意避免反復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壓的動作。
Q:我小孩這么小做手術需要全身麻醉,那會影響我小孩的記憶力和智力發育嗎?
A:首先,全身麻醉的風險非常低,其次,藥物用量少,對人體影響極小。全身麻醉主要用于鎮痛、鎮靜、肌松。大家可以理解為是在我們深度睡眠的基礎上加上了鎮靜痛和肌松,起到暫時抑制患者意識的作用,而且這個作用是可逆的。另一個方面,麻藥在我們人體類代謝和清除較快,藥物在體內沒有蓄積,所以說等孩子麻醉醒了后,對孩子將來的智力發育和記憶力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岳陽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已開展小兒腹股溝疝手術近千臺次,其中年齡最小的為出生僅4天,均為腹腔鏡手術,微創率達到100%,手術無任何并發癥發生。
地址 : 岳陽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區)綜合樓一樓體檢二區小兒疝專科門診
咨詢電話 : 0730-8600642
彭主任:13974007307
張醫師:18273092031
免責聲明:本文僅做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且不提供診療建議。如有相關疾病,請及時于正規醫院就診,謹遵醫囑。其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
供稿:外一科 編輯:宣傳辦
一審:彭雄波 二審:劉艷平 三審:涂劍
欄目:婦幼健康科普